我的家乡青龙镇 青龙镇位于萧县的最西南部,名称来源于风水中有龙,可出大将,故名青龙,与萧县其他乡镇的名称来源不同。最大的名声有三个,一个是曾经辉煌的皮毛市场,一个是曾经疯狂的脱衣舞,一个是一直兴旺的交流会。 李世民采取和强调亲商、爱商的政策。李世民有两句口头禅:1、只要外地人来,就会给青龙带来收益;2、如果外地人与当地人争执,肯定责任在于当地人,因为外地人不会主动找当地人的麻烦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,难得如此看问题,目光远大呀!在李世民处理当时常见的争执事项时,能够主持公正立场,名声远扬四方,吸引各地客商来做生意。成为青龙的重要收入来源。例如,开旅馆,开饭店,当二道贩,特别是做行主即中介人员,无需投资,只需掌握行情,在买卖双方中间介绍一下,成交可得到各方的1%行用,可不是小数字。当时几乎男女老少都可担任行主,是个大收入。其后,客商对于旅馆的选择相对稳定,青龙群众也参加到做生意的行列,不仅在本地做生意,还远到东北、东南、西南等各地购买货物,甚至有出国到前苏联做生意的。导致在些老师都下海了,因为有些老师就出外一段时间做皮毛生意,回来教书时还不愿承认,其中就有我的老师,所以我才知道。 在皮毛市场红火的时间,时任副省长的张瑞侠亲自到过青龙指导工作,卢荣景省长是否来过我不清楚,但是也知道、关心青龙皮毛市场,难得呀?后来镇里将自发形成的市场对面划一片地方,拉了个院子,就形成了现在的皮毛市场,达到皮毛市场繁荣的顶峰。在青龙镇范围内,有陈楼的兔皮,鲍庄的狗皮、邱庄的牛皮、班洼的猫皮、黄鼠狼皮,管楼的羊毛等相对稳定的人员。所以,在青龙镇皮毛市场的基础上,带动周边包括王寨、祖楼、石林、张庄寨、大屯等乡镇群众做皮毛生意。 你能想象只收人发渣会是大生意吗?人发渣价高时达每市斤5元多,其中还会搀杂大量的水泥。你能想象专门购买和出售黄鼠狼肉的客商吗?当时如果送走一车黄鼠狼肉有多大利益,用多大的车拉的,回来就可以赚回一辆多大的车。但大家都没有这个胆,只好一口袋、一口袋地送,后来用车送的时候利益又小了。天南海北的客商来青龙,青龙人出发走向天南海北。每天街上来人往操各自口音,如河北话、阜阳活、东北话,山东话,河南话更不必说了,因为离得近,业务往来多。所以,青龙人见过世面,敢闯敢干,性格豪爽,爱交朋友,爱占地牌,不崇文化,崇尚武力,连当兵的都少,打架是出名的,甚至敢于和回民打架。在我到淮北认识的朋友中,大家提到青龙的人基本上都是混事的。在青龙有什么事,要找混事的解决,不像其他乡镇找乡镇领导说事,在青龙不大好使,至少原来如此。对于说事,都会从双方的心理特别是经济角度考虑问题,我固执地认为,让一个青龙的二流行主到法院来做调解工作,都能胜任。出于经济的发展,资金来源极为重要,谁能借来钱,谁才能做大生意,挣大钱,因此,青龙信用社成为资金来源的主要地方。在青龙信用社上班的人员要远远比在其他周边乡镇的人员日子舒心。因为做生意的人多,需要的资金多,做生意的人又更讲信用,放贷根本不用发愁,在此基础上,信用社的人员要求间接增加利息,要求入股等事项均有出现。放高利贷的成为大家追逐的对象。
|